短鏈、中鏈與長鏈脂肪酸
脂肪酸是由一條長長的碳鏈接上一個羧基組成,依照碳鏈的長度(碳原子的數量),可以把脂肪酸分為三種鏈長的脂肪酸:短鏈脂肪酸(SCFA):碳原子數目少於6個
中鏈脂肪酸(MCFA):碳原子數目在6~12之間
長鏈脂肪酸(LCFA):碳原子數目在13~21之間
非常長鏈脂肪酸(VLCFA):碳原子數目大於22個
碳鏈的長短,代表碳原子的數目,也代表了這個結構的分子大小。
![]() |
不同鏈長的脂肪酸結構圖,由上而下分別是月桂酸、肉荳蔻酸、棕櫚油酸、硬脂酸 圖片出處:http://www.naturalhealthwizards.com/Understanding_files/image073.jpg |
短鏈與中鏈脂肪酸居多的油脂確實很容易就被人體吸收,但是反方向推論回來,因為碳鏈比較短、分子小,這一類的油脂通常也比較容易被分解後透過淋巴進入肝臟和血液帶到身體各處,在人體需要的時候,很快的被當成能量使用掉。這也就是說,下次貪嘴多吃了那一塊派、麵包或是蛋糕(前提是這些甜點不是用反式脂肪酸的白油做成的!)的時候,記得要去運動把那些能量用掉!
那麼長鏈的脂肪酸呢?例如棕櫚油酸,在棕櫚油、可可脂(巧克力)裡面有很多這一類的脂肪酸,這類脂肪酸消化不易,比較容易被身體儲存堆積下來,身體為了分解這類長鏈脂肪酸,必須要透過膽囊分泌膽汁,才有辦法分解這些脂肪。
說了半天,舉的例子都是飽和的脂肪酸,而大家一般覺得應該可以多吃的不飽和油脂呢?其實在我們的飲食中絕大多數的不管動物或植物脂肪,多數都是長鏈脂肪酸構成,例如橄欖油、玉米油、葵花油、葡萄籽油,玄米油、豬油、雞肉脂肪等等。唯一的例外是椰子油,椰子油主要是由中鏈脂肪酸所構成,因此有許多人喜愛用冷壓的椰子油作為保健用油,不管是油漱,或是喝椰子油保健身體。
而食物中的不飽和脂肪酸雖然碳鏈都很長,卻是人體維持新陳代謝、產生組織賀爾蒙必須要有的養分;是細胞膜生成的主要材料,還具有消炎止痛等等不同的功能,後面談到 Omega 脂肪酸的時候,再來細談。
ps. 進一步了解不同鏈長脂肪酸的消化路徑,以下引自維基百科:
當食物出了小腸後,沒有被消化的膳食纖維在結腸內酵解,釋放出短鏈脂肪酸。在結腸內,短鏈脂肪酸由肝門靜脈吸收。而長鏈脂肪酸則要先組成乳糜,再由淋巴管吸收,進而在鎖骨下靜脈進入血液。
現在關於椰子油的書籍似乎大部分都證實了椰子油不但不會造成新血管疾病,還可以預防和改善新血管疾病,您有繼續更新資訊嗎?
ReplyDelete謝謝您的提醒。
Delete關於油脂的觀念,從我寫這篇到現在,確實改變了很多,有很多新的說法,我的想法也改變很多。飽和脂肪酸的惡名不再,我會再找時間把這一系列的文章整理過。
但營養學的研究結果混亂,加上人體運作的複雜程度,我的文字上面當時寫的也是「可能」,而非絕對。椰子油的書籍提到的內容(療效)並非全數有充分證據證實,也並非可以全數接收,這是我的想法給您參考一下。
https://epaper.ntuh.gov.tw/health/201803/special_1_1.html
ReplyDelete這是台大醫院的電子報,裡面清楚全面的分析椰子油的組成結構:50%是碳12的中鏈脂肪酸(月桂酸),但注意了,
碳12的中鏈脂肪卻沒有碳8、碳10的好處(碳12代謝路徑與長鏈相似),因此此中鏈(月桂酸-碳12)並沒有我們認為中鏈脂肪酸的好處。
椰子油90%的高量飽和脂肪酸才是我們更要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