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the label 浸泡油

油膏的紋路

Image
藥膏課的學生社團裡,有同學問我,油膏有「斑駁」的紋路,是不是添加精油後攪拌不均勻造成的?看到手機跳出來的文字後,我想說用到「斑駁」二字,應該是添加了乳油木果脂,這是製作油膏的人很常遇到的狀況。結果點進去一看,油膏上的紋路是淡淡的深淺不一的顏色,離「斑駁」還很遙遠好嗎!?XDDDD 但做油膏看到紋路,多少還是會懷疑自己手藝不佳或者材料有問題,或哪個步驟做錯之類的。今天來解答這一題。 製作藥膏時,會影響油膏表面狀態的幾個因素: 藥膏的油品配方中的脂肪酸成分: 不同的脂肪酸熔點不同。飽和脂肪酸熔點高,不飽和脂肪酸熔點低。熔點高低不同,結合製作油膏當下的室溫,以及操作方式,使各種脂肪酸以各自的速度冷卻/凝固,就可能使膏體出現紋路。 不飽和脂肪酸與添加物(製作浸泡油時油品與藥草活性成分結合、或添加精油)比較容易結合,因此可能導致顏色與其他脂肪酸不同,也可能是紋路形成的原因 不同脂肪酸的結晶方式不同,配方中的各種脂肪酸在不同的凝固速度(溫度曲線)下,結晶方式不同 冷卻速率:冷卻速度快的話,結晶體小而均勻。緩慢冷卻的話,則結晶體可能較大,因而出現紋路。(所以處理添加乳油木果脂的油膏,一般都會建議放入冰箱快速冷卻。) 攪拌與否:攪拌的方式會影響油膏材料成分的分佈和紋路形成與否 添加物: 放入的油、脂、蠟、乳化劑、增稠劑結構 藥草浸泡油活性成分與植物油結合的程度 藥草浸泡油活性成分是否容易結晶 整體配方的黏度:黏度不同,影響油膏中成分的分散均勻度和沉降,也可能因此形成紋路 回到一開始,學生提出問題的油膏配方是 蜂蠟 1:甜杏仁油 6 ,照片中油膏顏色來自藍艾菊精油(藍色精油混合黃色蜂蠟,最後變成綠色油膏)。甜杏仁油的脂肪酸組成,以不飽和脂肪酸為大宗,少少的飽和脂肪酸。儘管比例很低,在製作當下如果室溫暖和,油膏凝結速度慢,就有機會形成照片裡面的小小深色圈圈紋路了。雖然有紋路,但完全不影響使用。 *** 下圖是近日製作的蓍草浸泡油去攪打油霜:做好西洋蓍草浸泡(荷荷芭)油之後,以 蜂蠟1:浸泡油 7 的比例,製作成極軟的油膏,冷卻凝固之後再以叉子手動打發。荷荷芭油裡面主要是液態蠟(wax esters)和少量長鏈脂肪酸以及及脂肪醇,油霜凝固後經打發(強力攪拌),因此最後成品光滑絲柔,亮晶晶。 打發油膏的短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reel/40029073...

我的植物油有怪味怎麼辦?

Image
有時會收到學生問題:「老師,我在網路上買了一罐〇〇〇油(例如仙人掌籽油、石榴籽油),味道怪怪的,是不是壞掉了,要怎麼辦?」 隔空真的很難診斷這類問題,因為無法傳遞氣味來判定這罐植物油是否酸敗。但很多時候其實油並沒有壞掉,而是油品是從植物的種籽、堅果壓榨而來,自帶植物氣味,尤其是未精製、冷壓的植物油,裡面可能帶有我們的鼻子陌生、不熟悉的味道。 所以我先會問學生兩個問題── 你是否曾經買過〇〇〇油,知道他可能帶有氣味,也認得那個味道嗎? 你知道油品酸敗氧化之後的氣味聞起來是什麼樣子嗎? 從這兩個問題出發,推敲確認之後,多少可以得到一些蛛絲馬跡。 如果油品已經油耗酸敗了── 剛買來就有油耗酸敗氣味,聯絡販售廠商詢問製造日期和批次,還有退換貨的可能性。 如果是自己打開放了一段時間忘記導致油耗,那只好自己摸摸鼻子包起來丟掉。 如果油品並沒有油耗,只是本身氣味濃厚,不是自己的鼻子可以接受的味道── 加入其他植物油調成複方,比例放少一點。當初會買這罐油,應該有購買的理由,是脂肪酸組合很親膚,或植化成分有營養價值等,還是可以想辦法運用。 添加精油平衡你不喜愛的植物油氣味。 與其他植物油、精油結合調製複方,做成複方按摩油,或加蜂蠟做成藥膏。藥膏的精油比例會比較高,比較有機會壓過植物油本身氣味。 拿去做成肥皂。可能成本很高,但總比因為氣味不喜歡放著不用而油耗浪費掉來得好。 送給會喜歡這個味道的朋友。 在臉書貼文,立刻有學生提問,另一個很常見的情況,常出現在像是玫瑰果油這類高比例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品上── 老師,我有遇過開封後的油,瓶口的地方聞起來有油耗味,但倒出來的油沒有! 1m Like Reply Send message Hide Edited Author 阿娥芳療手作教室 那就是這罐油品是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品,把瓶口擦乾淨,裡面其他的油倒出來換個新的罐子,之後從新的罐子倒油時,每次使用後要把瓶口確實擦拭乾淨。 --  這裡記錄著喜歡香草,喜歡香氛,喜歡喇皂,喜歡料理的女巫阿娥的各種手做皂與香氛小物,分享阿娥的生活種種。喜歡阿娥寫的東西,可以請阿娥喝咖啡,但我會把錢拿去買書。  請阿娥喝咖啡   透過PayPal贊助阿娥  或  報名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