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持體質平衡的重要性
上週書寫與錄製《藥草小圈圈》的課程,進度來到苦味藥草。在進入正式課程講解之前,我先寫(嘮叨)了一大段的基本觀念。昨天看到靈性工作者友人 Yun-Ching 的貼文,有所呼應。斟酌了下,決定把我講義裡的內容貼到部落格來跟大家分享。
苦味作用是西洋藥草學中很常運用的一種植物療效,使用的歷史悠久,在現代的藥草實踐中,植物的苦味仍是人們辨識植物具有藥用價值的直接線索。透過現代生理學的探究,我們得知只要以一點點的苦味,碰觸舌頭上的苦味味覺受體,就會引發一系列對人體非常有益的生理變化。
苦味極具療效價值,但卻也存在一定的風險,這些風險往往因其藥用價值而被忽略。接下來我們就來瞭解苦味藥草的藥用價值,用法,風險,以及對人體的整體影響。回顧世界各地的傳統醫療系統,會發現某些特定藥草作用被放在較高的位置。苦味藥草就曾經備受重視。(現在可能開始漸漸被適應原藥草取代)。有趣的是,苦味藥草在東方醫學體系,相對比較沒有受到高度重視。
從文化背景和飲食習慣來看,西方文化中比較容易見到過度消費的情況,尤其是油膩的食物和酒精。這種飲食習慣容易導致潮濕/停滯的組織狀態。這種狀態的成因就是因為吃得太多、運動不足,以及新陳代謝不足,無法排除廢棄物等。身體因此而產生各種健康問題,像是常見的退化性疾病,包括心臟病、糖尿病、中風和全身性發炎等。
也就是說,西方飲食文化的普遍情形,容易衍生的疾病,普遍可受益於使用苦味調理藥草或淨化 (alterative)藥草。這些類型的藥草可幫助打通身體的排泄通道,促消化,並排出體內積聚的濕氣。因此苦味藥草常被認為是最珍貴的療癒藥草,因為可以幫助解決典型西式飲食文化常見的健康問題。
而在亞洲的飲食文化中,食物相對沒有那麼油膩,比較側重原型食物,酗酒嚴重情形較不如西方。常見的疾患比較不是因廢棄物/毒素的累積而導致身體不適,需要淨化和排除作用的藥草來治療。而是正好相反,常見的疾病偏向是因不足(缺乏、虛弱)的狀態,而需要用恢復、強化和滋補型的藥物來治療。
因此,我們在許多東方醫療系中,備受推崇的藥草類型往往是中醫的「補氣」或阿育吠陀的「滋補/回春」 rasayanas 藥草 ,在現代西洋藥草學中我們稱之為「適應原」。這類型的療法有助於溫暖、刺激、強化,重建消瘦、虛弱和缺乏、不足的體質。
也就是說,從醫療史觀點看來,西方似乎比較關切排毒和淨化,東方則想要恢復活力和強健身體。
但在全球化/現代化的現在,這樣的的劃分顯然是有些武斷而不精確。不過,光譜兩端這兩種療效,正好闡釋了整體醫學(holistic medicine)中的兩端,理解這兩種原理,可以幫助我們在運用藥草時,結合推敲,為個案提供藥草支援方案。
阿育吠陀醫學的用語,有 pancha karma(清潔/排毒)和 rasayana(恢復活力/重建),分別象徵天平的兩端。近年來,在台灣我們也很常聽到排毒/淨化這一類的療法,我們一直在擔心肥胖、過度的問題,開始關注排毒、清理,而忽略如何重建身體。同時我們也常見到對補藥(=適應原)的迷思。聽到有某種藥草/補給品對身體很好,就認定那是萬能的仙丹妙藥,不考量體質,以為每個人都可以使用,只要吃了就可以活的更長壽更健康、更有活力,不生病。但事實上我們會發現,有些人使用了補藥之後,是「越補越大洞」,因為體質能量上並不適合。
花了些時間說明這些觀念,是要再次強調,沒有治百病的仙丹妙藥。學習藥草學,要理解各種藥草的獨特療效特性,不要被商業炒作、行銷語言拉走。回到藥草學的理論基礎,熟悉藥草作用方式,理解全人體質,斟酌體質與作用方向,才能適當運用藥草輔助身心。
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苦味藥草,務必記得要放在全人醫學的觀點下使用。
苦味作用是西洋藥草學中很常運用的一種植物療效,使用的歷史悠久,在現代的藥草實踐中,植物的苦味仍是人們辨識植物具有藥用價值的直接線索。透過現代生理學的探究,我們得知只要以一點點的苦味,碰觸舌頭上的苦味味覺受體,就會引發一系列對人體非常有益的生理變化。
苦味極具療效價值,但卻也存在一定的風險,這些風險往往因其藥用價值而被忽略。接下來我們就來瞭解苦味藥草的藥用價值,用法,風險,以及對人體的整體影響。回顧世界各地的傳統醫療系統,會發現某些特定藥草作用被放在較高的位置。苦味藥草就曾經備受重視。(現在可能開始漸漸被適應原藥草取代)。有趣的是,苦味藥草在東方醫學體系,相對比較沒有受到高度重視。
從文化背景和飲食習慣來看,西方文化中比較容易見到過度消費的情況,尤其是油膩的食物和酒精。這種飲食習慣容易導致潮濕/停滯的組織狀態。這種狀態的成因就是因為吃得太多、運動不足,以及新陳代謝不足,無法排除廢棄物等。身體因此而產生各種健康問題,像是常見的退化性疾病,包括心臟病、糖尿病、中風和全身性發炎等。
也就是說,西方飲食文化的普遍情形,容易衍生的疾病,普遍可受益於使用苦味調理藥草或淨化 (alterative)藥草。這些類型的藥草可幫助打通身體的排泄通道,促消化,並排出體內積聚的濕氣。因此苦味藥草常被認為是最珍貴的療癒藥草,因為可以幫助解決典型西式飲食文化常見的健康問題。
而在亞洲的飲食文化中,食物相對沒有那麼油膩,比較側重原型食物,酗酒嚴重情形較不如西方。常見的疾患比較不是因廢棄物/毒素的累積而導致身體不適,需要淨化和排除作用的藥草來治療。而是正好相反,常見的疾病偏向是因不足(缺乏、虛弱)的狀態,而需要用恢復、強化和滋補型的藥物來治療。
因此,我們在許多東方醫療系中,備受推崇的藥草類型往往是中醫的「補氣」或阿育吠陀的「滋補/回春」 rasayanas 藥草 ,在現代西洋藥草學中我們稱之為「適應原」。這類型的療法有助於溫暖、刺激、強化,重建消瘦、虛弱和缺乏、不足的體質。
也就是說,從醫療史觀點看來,西方似乎比較關切排毒和淨化,東方則想要恢復活力和強健身體。
但在全球化/現代化的現在,這樣的的劃分顯然是有些武斷而不精確。不過,光譜兩端這兩種療效,正好闡釋了整體醫學(holistic medicine)中的兩端,理解這兩種原理,可以幫助我們在運用藥草時,結合推敲,為個案提供藥草支援方案。
阿育吠陀醫學的用語,有 pancha karma(清潔/排毒)和 rasayana(恢復活力/重建),分別象徵天平的兩端。近年來,在台灣我們也很常聽到排毒/淨化這一類的療法,我們一直在擔心肥胖、過度的問題,開始關注排毒、清理,而忽略如何重建身體。同時我們也常見到對補藥(=適應原)的迷思。聽到有某種藥草/補給品對身體很好,就認定那是萬能的仙丹妙藥,不考量體質,以為每個人都可以使用,只要吃了就可以活的更長壽更健康、更有活力,不生病。但事實上我們會發現,有些人使用了補藥之後,是「越補越大洞」,因為體質能量上並不適合。
花了些時間說明這些觀念,是要再次強調,沒有治百病的仙丹妙藥。學習藥草學,要理解各種藥草的獨特療效特性,不要被商業炒作、行銷語言拉走。回到藥草學的理論基礎,熟悉藥草作用方式,理解全人體質,斟酌體質與作用方向,才能適當運用藥草輔助身心。
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苦味藥草,務必記得要放在全人醫學的觀點下使用。
![]() |
圖片: 苦到不行的 Gentian 龍膽草,開著美麗的藍色花朵 |
────────
--
這裡記錄著喜歡香草,喜歡香氛,喜歡喇皂,喜歡料理的女巫阿娥的各種手做皂與香氛小物,分享阿娥的生活種種。喜歡阿娥寫的東西,可以請阿娥喝咖啡,但我會把錢拿去買書。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