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leting the Trauma Cycle

Completing the Trauma Cycle

這幾天聽了新的podcast收穫很多,一位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教授創傷療癒的老師在受訪的時候舉了這個例子 ─

在非洲的大草原,獵物們看到獅子來了,死命奔跑逃命成功,來到沒有生命威脅的地方之後,會先發抖,抖掉身體裡面飆高的可體松壓力賀爾蒙,抖掉緊繃的肌肉張力,用力的發抖2分鐘後恢復正常,若無其事的,繼續吃草。Life goes on. 發抖的功能是什麼? 全身的自律神經系統重設,壓力賀爾蒙濃度恢復正常,恢復平靜。

人類遭遇意外或創傷之後,身體也會發抖,受驚嚇發抖,很正常。其實是好事。但是這個時候有人遞一條毯子給你,安撫你,在那一刻,我們把創傷鎖在身體的每個細胞裡面,cycle did not complete。創傷鎖在意外發生的那個當下的情境,鎖在你的身體裡面,鎖在聞到的氣味,當天的溫度,身處的空間記憶等等裡面。日後遇到類似情境,身體就會記起那個意外,開始出現創傷症狀。問題在於,意識層面你不一定知道,但是身體其實一直在熟悉的情境裡面重複經歷那個意外,因此你開始覺得有壓力、很疲憊、憂鬱症狀、一團糟。

聽完豁然開朗。

身體需要學會排解壓力啊!我們都在第一時間安慰自己,安慰小孩,安慰別人,it's okay,不會有事。可是害怕很正常,恐懼很正常,緊張很正常,都是遇到大事、緊急狀況、重大生命事件會有的反應。不要逃避,其實要面對。

類似的道理。很久之前,約莫是我自己也開始學習父母角色的時候,有一天聽到某位心理學家的訪問,她說,父母要學習在小孩面前把架吵完,而不是避開衝突場面,噤聲,and take the quarrel elsewhere,換到小孩看不到的地方。於是小孩一直都只有看到衝突的開始,壓抑,然後沒有結束。他們從來沒有看到情緒的起伏與釋放,雙方的意見溝通,以及最後的退讓和妥協、和好。好有道理。

用到實際的生活上吧!這幾年來我們也都是這樣,在孩子面前討論家務大事,意見不同,提出主張,然後熱烈討論/爭執,最後達成結論。遇到小孩在學校受挫有人際關係問題或甚至是遇到不講理的老師的時候,我們陪小孩一起說,ㄟ這樣真的很委屈/很糟糕/很難過吧,我懂。抱著/陪著小孩一起哭哭,哭完後跟孩子一起討論,好那現在你覺得該怎辦才好啊!慢慢理出可能的行動方案,揣測可能的結果,然後請孩子選擇一個她覺得可以執行的方案。(學校生活是她的,我不能代替她去上學啊!)如果結果不如預期,又再次的挫敗回家,那沒關係,媽媽在這裡等你陪你支持你一起面對,我們再決定下一步要如何進行。

然後這一篇文我寫了前面一大半之後,學生傳了訊息來問我皮膚的問題。ㄟ好共時啊,這幾天我的功課就是如何完整的處理(疑似可能)造成創傷與壓力的各種疑難雜症。狀況細節與建議處理的對話,就請大家看圖。學生說,老師,我看完你的話,眼眶濕濕,然後心情就開闊了。謝謝妳告訴我,我剛剛眼眶也跟著濕濕,心情也跟著開闊了。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03 短鏈、中鏈與長鏈脂肪酸

經典馬賽皂 Classic Marseille So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