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anuary, 2017

泡澡時稀釋精油的基質推薦

冬天到了,我們都很喜歡泡澡,尤其冷冷的溫度裡,點個小蠟燭,在浴缸裡面暖暖香香的泡著,沈澱一天思緒,擺脫疲倦,是冬日夜晚的一大享受。 上芳療課或是之前看芳療書籍,都有提到在流動的水裡面滴入精油,我自己上芳療課也這樣教過。但其實仔細想,這樣的精油泡澡,偶爾在冬季這樣直接滴入浴缸泡幾次,是不至於引起過敏或皮膚刺激反應,但精油不溶於水這一點終究是事實,泡進浴缸裡面靜心下來泡澡的時候,油花就會漂在水面上了,遇到皮膚一樣是直接接觸。對於皮膚比較細緻或敏感的人來說,也很難說是否泡久了是否會出現過敏性皮膚炎。 所以,我今天讀到經常發文分享與指導大家精油相關知識的老闆 Nature's Gift 的老闆 Ms. Marge Clark 的部落格這篇文章,裡面提到泡澡精油的乳化基質選項,就想也摘要重點翻譯跟大家分享。以下的內容是綜合了文章內推薦的基質,加上我自己的心得整理,給大家參考。 泡澡精油的基質與評論如下 ─ 直接滴精油:比較不建議。如果手上沒有任何介質又很想要泡,就滴數少一點,並且在踏入浴缸的時候記得要撥動水,讓油花暫時打散不會集中在某一處,比免坐入浴缸時直接接觸到「重點部位」的敏感皮膚或黏膜組織。 浴鹽:把精油滴在浴鹽裡面,到了水裡浴鹽會溶解,精油一樣飄到水面,所以也不建議。 調在植物油裡面:稀釋於植物油裡面再滴入浴缸,算是有稍微稀釋,不過浴缸會油油的,洗完澡還要刷浴缸,小麻煩。(願意刷浴缸的話就沒問題了。) (這一點是阿娥的)調好在植物油裡面,抹在身上再進去泡澡:只要稀釋的劑量是全身塗抹的安全劑量,這樣很安全,但一樣會有泡完澡後要刷浴缸的問題。但我個人最常使用的其實是這個方法,植物油還可以滋潤冬季乾燥的肌膚,避免在泡熱水澡後又流失更多的油脂。至於浴缸油油的問題,個人造業個人擔,洗完澡指使自己老公刷浴缸就是了。XDDD 調和在蜂蜜中再倒入水裡:效果還算不錯,但是不夠完全。 全脂牛奶,或是鮮奶油(cream)更好,可以充分乳化精油後溶於水裡。阿娥補充:可以買喝咖啡用的鮮奶油球,雖然不建議食用(奶油球裡面多半是植物性的反式脂肪),但用來泡澡外用無妨。 把精油加在液態皂裡面效果也非常好。 乳化劑 Polysorbate 20(Tween #20,台灣很多化工行有賣)也可完全乳化使精油溶於水,有時還會起一點泡泡。泡熱水澡的時候有泡泡其實還蠻搭的...

【精油安全指南】Essential Oil Safety Guidelines 重點摘譯

<前言>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聽到各種朋友、學生提供的「吃」精油,或不稀釋塗油的驚悚故事,追到源頭多半是沒有經過訓練的銷售業務,跟身體有恙急需求解或是不求甚解的消費者,組合起來造成可能的各種致敏甚至灼傷的風險。   這一篇是Dr. Tisserand老師網站上面關於精油用油安全的指導原則。文章不算短,但用字也不難,英文可以的朋友,建議閱讀原汁原味的原文,大師的悉心整理與遣詞用句,可以在文字當中讀到。底下提供的是我的「畫重點」翻譯(翻完發現都快翻整篇了,都很重要啊),提供給各位對精油使用有興趣的朋友們參考。如果可以,還是去上課跟著老師把需要的基礎知識上一輪,學會如何稀釋精油,什麼是安全劑量,芳療上常用的基質有哪些,可以如何應用在生活層面中,這樣會是比較妥善的方法。   然後呢,認真打個廣告, 阿娥芳療手作教室的芳香保健DIY系列課程 就是為這個目的而設計的,希望大家都可以學會在生活中如何安全的使用精油、藥草、植物油等植物的精華來照顧與保養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課程報名連結在這裡 -> http://handmadesoap.com.tw/products/aromaticsdiy。) 以下開始畫重點翻譯整理 How to Use Essential Oils Safely General Safety Guidelines 文章出處 http://tisserandinstitute.org/safety/safety-guidelines/ 如果你完全沒有時間可以讀文字,看這一行就好 --> 不可以把未稀釋的精油直接塗在皮膚上。 精油是極度濃縮的植物精華,裝在小玻璃瓶子裡面的精油,濃度可能是植株本身活性成分的的50-100倍,使用全株藥草與藥草萃取物的安全方法,與使用精油的方法是不一樣的。 最高指導原則: 不可以把未稀釋的精油塗在皮膚上 。就這樣。最常見的精油引發的負面反應,每年大概發生在有數百到數千人身上,就是皮膚敏感反應。而這種皮膚過敏反應,最常見的原因就是使用未稀釋的精油。原因通常是(1)無知,沒有人跟你說不應該這麼做,或是(2)有人跟你說可以這樣塗油,跟你說這是安全的。(娥註:看到這裡趕快去揍那個跟你這樣說的人,跟他說不可以這樣用也不要再到處教別人這樣用了!) 局部用油的建議...

【快譯】Ashes to Ashes 手工皂白粉釋疑

Image
文章出處: Chemistry 101: Ashes to Ashes , by Kevin Dunn 手工製皂者有時會在皂的表面看到一層白色的結晶,我們常稱之為 soda ash (台灣稱之為白粉)。有些人可能以為這個詞裡的 ash  是因為這一層白色物質摸起來很像灰的質感而來,但這事實上要回到工業化學的初始年代。早在大型跨國企業或大型製造工廠出現之前,業界使用的鹼性物質(lye)是透過三種商品的製造過程產生的:玻璃、紙張和肥皂。 最早開始進入商業生產的鹼是鉀鹼 (potash),是透過以水浸木灰的方式提煉製造。之後再將充滿鹼的水在鍋中煮沸到乾,保留在鍋中殘留的白色固體,就叫做 pot-ash 鍋裡的灰。將油脂與鍋裡的灰加在一起煮滾,產生液體皂,再加入鹽轉化為固體的肥皂。後來製皂者發現改煮海藻以代替木灰,產生出來的灰可以直接做成固體皂,不需要再加鹽。這種灰當時叫做蘇打灰 soda ash。 幾個世紀過了,製皂的流程逐漸演進。將石灰石加熱至高溫,變成另一種更便於利用的鹼石灰 lime,之後可以與鉀鹼或蘇打灰結合,以製造更強的鹼 ─ 苛性鉀和苛性鈉。到了十九世紀初期,苛性鈉已經成為新興化學工業最重要的產品,主要用於肥皂生產。時至今日,蘇打灰仍是一項重要的商品,在超市裡面以「洗滌蘇打」出售。 在第一輪的化學工業化過程中,鹼的化學被研究出來。鉀鹼和蘇打灰的成分被檢定出來,分別為碳酸鉀K2CO3,和碳酸鈉 Na2CO3。鹼石灰 lime的成分則是氫氧化鈣 Ca(OH)2。苛性鉀和苛性鈉則分別是氫氧化鉀 KOH和氫氧化鈉 NsOH。將蘇打灰轉換為苛性鈉的化學方程式如下: Na2CO3 + Ca(OH)2 = CaCO3 + 2 NaOH 請注意在這個化學反應裡面,碳酸鈉和氫氧化鈣這兩個化合物只是交換姓名而已,直接變成碳酸鈣和氫氧化鈉。 手工製皂者仰賴的是氫氧化鈉和油之間的反應,但是對氫氧化鈉與空氣之間的反應比較不熟悉,而這部分的化學,正是瞭解肥皂上的白粉形成的關鍵。要瞭解這個現象,我們要先特地製作一塊不好的肥皂。準備兩個保麗龍咖啡杯,其中一個有蓋,保鮮膜,棕櫚油,氫氧化鈉和水。加一點你最喜歡的深色色料的話,會讓白粉更明顯。秤100g融化的棕櫚油放入第一個杯子裡,加入少許色料。在第二個杯子裡面溶解23g的氫氧化鈉於46g的水裡面。將氫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