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的藥草學對策
在武漢肺炎疫情發展的時刻,前幾天遇上家人生病,後來發現確實是流感,巫婆娥電話/網路訊息聊天,提供心理支援還有芳療輔助療法,外加蜻蜓點水面交兩瓶救急的精油與藥草蜂蜜(是平日就有運用精油的家人),著實是讓人緊張了一下。
今天忽然想起先前聽到的生機醫學論者(vitalist)運用藥草學治療流感的基本概念,整理一下,也算是為自己日後遇到類似症狀作筆記。(有感冒、流感症狀還是要先看醫生確診,有把握的人再用這些輔助方法/支援療法,本文無意取代醫師診斷與治療,請確實瞭解自然醫學的理念,並斟酌慎用且為自己的健康管理負責。)
感冒跟流感很常被放在一起討論。可能因為多半從秋季季節變化的時候開始的緣故,因為有些症狀雷同,大部分的人也分不清楚感冒和流感的差別。
可以引起感冒的,可能是細菌或病毒,可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超過數百種。普通感冒的症狀多半比較輕微,症狀多半出現在上呼吸道,例如喉嚨痛、打噴嚏,接著鼻塞、流鼻水還有咳嗽,部分會出現腸胃方面的症狀。治療普通感冒的方法,多半是以舒緩症狀為目標,大部分的人可以在7-10日內自行康復。
流感的話就不一樣了,流感都是流感病毒引起,通常症狀會直接出現,會有類似感冒的上呼吸道症狀,也會直接就出現發高稍、畏寒、頭痛、肌肉關節疼痛和極度疲倦等症狀,也會伴隨咳嗽和支氣管炎。感冒不一定發燒,但流感幾乎是一定會發高燒。另外普通感冒少有死亡案例,流感的話則對抵抗力較差的嬰幼、老人或慢性病患者可能帶來生命的威脅,尤其是偶爾會來一次的容易導致重症的流感大爆發。
流感與一般感冒最大的差別,就是是否有發高燒。而針對發燒,生機/自然醫學的觀點,與對抗醫學看待方法就背道而馳。對抗醫學是處理/對抗症狀,發燒的話會開NSAID類的退燒藥,而生機自然醫學則認為應該要讓身體發燒,運用藥草來支援人體自我調節與自我療癒的功能。
西洋藥草學上有一句名言:"Fast a fever, feed a cold.” 感冒的時候要補充營養,流感則要斷食處理。因為流感會發高燒,所以反正食慾也不好,事實上這也正是身體很有智慧的機轉。發高燒是身體知道體內有病原體要被擊退,而擊退的方法則是「溫度」。
發燒的時候,體內核心溫度高,血液循環把核心溫度帶到體表,也帶動免疫系統的小尖兵們在體內循環流動,核心溫度上升,才可以把病原體「煮熟」無法發揮作用。(這次武漢肺炎病毒宿主來源是蝙蝠,大家應該都有讀到為什麼蝙蝠有冠狀病毒卻不會發病?因為在飛行的時候,蝙蝠的體溫會上升到40度左右,等於是一直在間歇發高燒的意思,所以不會有跟人類一樣的肺炎感染症狀。)
而身體為什麼選擇斷食不吃東西的原理在哪裡?因為一旦進食,身體的血液就要流到消化系統裡面去處理你攝取進來的營養成分,分心無法維持身體的高溫。所以發燒以及附帶的食慾降低,是身體處理病毒入侵的一種智慧反應。
對抗療法把發燒當成敵人。生機/自然醫學論者則把發燒當成朋友,是身體智能系統的聰明反應,所以不要壓制、不要退燒。身體溫度上升,可以改變病原體的狀態,讓它無法複製無法繼續造成傷害。而服用退燒藥物,例如 acetaminophen, ibuprofen, aspirin等,關閉掉發燒反應的機制。體溫暫時壓下來之後,人看似暫時舒服了,但病毒趁此機會在體內複製,反而造成生病期的拉長。所以自然醫學的觀點會建議你要讓發燒這個機制運轉,支援人體原本就有的療癒機制。
到這裡就差不多把這個哲學觀講完了,接下來我們談西洋藥草學建議在發燒的時候可以運用哪些藥草(與香料)來支援人體發燒這個機制。
以下表格取自高雄醫學院網站(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10701/7.htm)。
有翻閱過藥草學,或閱讀精油芳療功效相關理論的朋友,應該有看過 diaphoretics 這個字,發汗、散熱,中醫上叫做「解表」。ps. 附帶說明一下,對芳療、藥草學有興趣的我,近年陸續接觸中醫相關理論,仍是瞎子摸象,但越來越覺得萬宗歸一,各傳統文化中的全人醫療理念,多有雷同之處,讀來豁然開朗。
舉例,這是網路搜尋得來關於中醫解表藥的描述:
『解表藥多具辛味,辛能發散,促使發汗,使外邪從汗而解,適用於表邪所致的惡寒、發熱、頭痛、身痛、脈浮等證。』
『解表藥多具辛味,辛能發散,促使發汗,使外邪從汗而解,適用於表邪所致的惡寒、發熱、頭痛、身痛、脈浮等證。』
西洋藥草學上,促發汗、散熱(解表)的藥物可以分兩大類型,一是具有刺激(促循環)功效的辛辣藥草(香料),二是打開毛孔與微血管的放鬆散熱類型藥草。
一、辛辣刺激類:促循環、發熱、發汗
辛辣、刺激、造成身體發熱與發汗的藥草,多為香料類,例如卡宴辣椒 Cayenne (Capsicum annuum),還有薑 Ginger (Zingiber officinale),跟黑胡椒 Black Pepper (Piper nigrum)。這些藥草/香料,可以帶動身體的循環,把血液帶到體表的微血管(末稍循環系統),促使體內熱度上升,並且從皮膚表面散發出熱氣。這類的藥草通常會在發燒的初期使用,例如病患出現畏寒、臉色蒼白,身體整個感覺虛弱的這個狀態。因為設定體溫的下視丘在這個階段把體溫從36 提高到38,39甚至是40度。下視丘通知身體我們現在要到達這個基礎體溫,但我們的身體可能還停在37-38度,因此「感覺」冷,畏寒。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用這些促進身體發熱的辛辣香料來把體溫拉高。
辛辣、刺激、造成身體發熱與發汗的藥草,多為香料類,例如卡宴辣椒 Cayenne (Capsicum annuum),還有薑 Ginger (Zingiber officinale),跟黑胡椒 Black Pepper (Piper nigrum)。這些藥草/香料,可以帶動身體的循環,把血液帶到體表的微血管(末稍循環系統),促使體內熱度上升,並且從皮膚表面散發出熱氣。這類的藥草通常會在發燒的初期使用,例如病患出現畏寒、臉色蒼白,身體整個感覺虛弱的這個狀態。因為設定體溫的下視丘在這個階段把體溫從36 提高到38,39甚至是40度。下視丘通知身體我們現在要到達這個基礎體溫,但我們的身體可能還停在37-38度,因此「感覺」冷,畏寒。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用這些促進身體發熱的辛辣香料來把體溫拉高。
二、放鬆發散類:打開毛孔與微血管,發汗散熱
在發燒中後期,溫度上升到一個程度,身體肌肉和情緒處於高張狀態一段時間之後,出現肌肉關節的酸痛緊張,睡眠不佳的症狀,這時候可以用這一類型的藥草,幫助身體把微血管打開散熱,把毛孔打開發汗,把熱氣散出去。
在發燒中後期,溫度上升到一個程度,身體肌肉和情緒處於高張狀態一段時間之後,出現肌肉關節的酸痛緊張,睡眠不佳的症狀,這時候可以用這一類型的藥草,幫助身體把微血管打開散熱,把毛孔打開發汗,把熱氣散出去。
打個比方可以說是把身體當成一個房間,第一類的藥草就是把暖氣打開讓室內溫度飆上去,第二類的藥草就是把窗戶大開,讓熱氣從窗戶釋放出去。刺激性的藥草通常是熱性的、辛辣的,而放鬆類型藥草則通常是帶些苦味的,例如常用的藥草包括貫葉澤蘭 Boneset (Eupatorium perfoliatum), 山梗菜 Lobelia (Lobelia inflata),還有藍馬鞭草 Blue Vervain (Verbena hastata) 等 (台灣都不太容易找到就是了),另外胡椒薄荷 Peppermint (Mentha piperita)、接骨木花 Elderflower (Sambucus nigra)和西洋蓍草Yarrow (Achillea millefolium) 也都適用。
知道了這些藥草也找得到來源之後,要怎麼使用?喝茶。喝熱熱的藥草茶。
把這些香料和藥草放在熱水裡面,煮茶湯或泡茶,熱熱的喝下去。熱蒸氣具有把藥草活性帶出來,透過蒸氣熱度活化,送到身體各處的功效,讓身體隨著熱度上升,使藥物揮發、蒸煮、循環運作。如果家裡有酊劑(巫婆櫃子裡就有接骨木的酊劑,前一年有炮製^^),效果沒有那麼好,但如果無法取得新鮮或乾燥的香草,可以把酊劑滴在熱水裡面喝。
另外,老師也補充一些具有抗病毒功效的藥草,在流感期間可運用。台灣比較常見的我附上中文,不容易找的,就只列上英文名稱和拉丁學名。
- Lomatium (Lomatium dissectum)
- Osha (Ligusticum porteri)
- 甘草 Licorice (Glycyrrhiza glabra)
- 百里香 Thyme (Thymus vulgaris)
- 奧勒岡(牛至) Oregano (Origanum vulgare)
- Poplar buds (Populus trichocarpa)
- Usnea (Usnea spp.)
最後,但也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喝水。發燒期間會發汗,因此流失大量的水分,因此一定要確保體內水分充足,補充電解質,也可以減緩肌肉酸痛的程度,必要時候可以補充鎂。
特別額外需要說明的是,西洋藥草學與中醫雷同,有望聞問切與詳細詢問體質的類似問診流程,生病不舒服的時候,藥草醫師會仔細詢問並根據體質開藥,也並非列出來藥草可以做什麼功效,一般民眾就可以自行煮藥草茶亂喝一通。例如有些藥草屬性偏熱偏乾,遇到症狀使得呼吸系統在發炎狀態也是又熱又乾的時候,就得配上例如可以保濕和降溫的甘草來平衡這一杯藥草茶的能量。所以即使是喝茶,也要衡量體質屬性。
用這樣的概念來處理感染,是類似「免疫系統大練兵」的概念,運用藥草輔助身體打仗擊退病毒,訓練完之後,免疫系統會變好,身體也會變強壯。
最後最後的補充說明:這篇是西洋藥草學老師的課程,加上阿娥的理解與補充資料整理,許多藥草台灣找不到,但無妨,寫文主要是希望可以理解 vitalist 的醫學觀點,取代方式是尋求中藥或民俗藥草類,或是精油、純露,具有類似功效的藥草(這又是另一門學問了)。仍要再次說明,本篇文意不在取代診斷與治療,生病有症狀請看醫生確診,尤其在有新型病毒出沒的此刻。
Comments
Post a Comment